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埃達克巖成因研究取得新進展

目前,埃達克巖的成因解釋多用「俯衝年輕洋殼熔融」或「下地殼幔源基性底侵物質熔融」模型來解釋。雖然一些學者提出了「適當礦物的分離結晶可以產生具埃達克質地球化學特徵的派生岩漿」的認識,但一直沒有找到奠定於野外岩石學證據基礎之上的研究實例。

近日,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固體礦產資源研究室高俊研究員等人,通過對贛東北蛇綠混雜巖中德興西灣高壓變質斜長花崗岩的研究得出「岩漿分離結晶作用可以形成具埃達克質地球化學特徵岩石」的新認識。高俊等人在贛東北蛇綠混雜巖中德興西灣高壓變質斜長花崗岩中發現了一些扁平透鏡狀、不規則透鏡狀的暗色巖包體(0.5 x 1 cm2 至 2 x 8 cm2)。其由角閃石(86%)、單斜輝石(5%)、鈉長石(3%)、磷灰石(1.5%)、榍石(4.5%)和微量金紅石組成,並具平坦的REE配分型式、Eu負異常,相對高的Yb和Y含量(平均分別為1.93ppm、24.4ppm)。暗色巖包體的HREE和Y的含量與其寄主的變質花崗岩(Yb 0.210 ppm,Y 2.33ppm)具明顯的互補關係。包體和主巖的全巖主量-微量-同位素地球化學和單礦物主量-微量地球化學研究表明變質斜長花崗岩HREE和Y的強烈虧損是由於岩漿分離結晶作用過程中形成「暗色巖析離體」所引起,也就是說岩漿分離結晶作用可以造成寄主斜長花崗岩具有類似於埃達克巖的地球化學特徵。

該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知名的地學刊物《國際礦物學、岩石學與地球化學雜誌》(Lithos)上(Gao et al. Adakitic signature formed by fractional crystallization: an interpretation for the Neo-Proterozoic meta-plagiogranites of the NE Jiangxi ophiolitic melange belt, South China. Lithos, 2009, 110: 277-293),論文同時展示了埃達克巖成因「分離結晶作用」模型的野外岩石學證據和與之配套的地球化學證據,具有強烈的說服力。該研究成果豐富了現有的埃達克巖成因解釋模型,對進一步認識埃達克質地球化學特徵的成因具重要科學意義。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