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透視刻骨銘心的初戀

「我女兒好不容易熬過那個失戀的黑夜,但至今仍不覺白晝的光明。她睡夢中都在呼喚那個男孩的名字,而任何別的男孩她都不屑答理。您說他是不是得了癡迷症?」   如今少男少女的初戀,大多來自生理上的早熟,肉體的慾望與精神上的愛情往往不能同時燃燒。當精神和理性覺醒之後,他們才意識到當初的愛是那樣膚淺、幼稚,加之彼此的缺陷得以暴露,或無力調節某些矛盾,很難相互接納等等,於是,當初那種生理慾望也隨之減弱心理日見疏遠,分手就幾乎成了必然。仔細觀察少男少女們的初戀,大多難以堅持長久。「來得容易去得快」,是不成熟的愛情或者稱「練習式」的愛情共同的特徵。

  儘管如此,初戀的感覺仍舊令人回味無窮甚至刻骨銘心。為什麼?也許因為這是一種「未能完成的」、「不成功的」事件,更使人難以忘懷,這就是所謂的「契可尼效應」。西方心理學家契可尼做了許多有趣的試驗,發現一般人對已完成了的、已有結果的事情極易忘懷,而對中斷了的、未完成的、未達目標的事情卻總是記憶猶新。未獲成果的初戀中美好時辰和景象,大多深深地印入戀人的腦海,使他們在一生中都難以忘卻。這種心理現象,可以舉出許多。例如,你在數學考試中要答100題,其中99題都完成得很好,就是那一道題把你難住了,沒完成,未得出答案。下課鈴響了,你交卷後走出考場,與同學們對答案,那99題都有正確的結果,而那未完成的一題,同學告訴了你答案。從此以後,那未完成的一題被你深刻而長久地記住了,而那99題卻被你拋到九霄雲外。今後再考試時,若出現當初你未完成的那一題,你就再也不會做錯,因為它被你牢牢地刻在腦海中了。

  這樣解釋初戀的記憶,就很容易明白其中的奧秘了。作為父母,為教育青春期的孩子,的確應當學習一些心理學常識。如果父母平日就弄懂了上面那些道理,但面對孩子陷入初戀的激情時,就要提醒孩子青春之戀往往是難以完成,沒有結果的,使其做到「一顆紅心,多種準備」。當發現孩子陷入失戀痛苦時,便可實施科學的勸告,向其講解契可尼的試驗,讓其明白,初戀之所以令人刻骨銘心,正是源於初戀的未完成性。而對這種刻骨銘心的記憶反覆追尋,就可能導致癡迷。特別是在失戀初期,暫時尚無別的朋友或興趣來轉移孩子的注意力時,最容易在孤獨感、寂寞感的伴隨下反覆去咀嚼失戀的滋味,從而加劇痛苦,達到難以自拔的程度。在這種情況下,父母的一般勸慰是難以奏效的。例如只說:「那個男孩如此狠心,趁早忘了他吧!」或者說:「你這麼優秀,還愁今後沒有人愛你嗎?」這些勸告,均未針對孩子癡迷的成因。如今的少男少女,智慧高,求知慾強,接受的信息很多。尤其是那些能夠深陷失戀痛苦的孩子,往往是思慮過度的孩子,頭腦簡單的孩子是不會有長久而強烈痛苦的。因此,面對這類多思善感的少男少女,父母不能簡單粗心地對待。用關愛的態度和科學的語言與孩子促膝談心,使他們最終做到通情達理,才能真正解開心理的疙瘩,重新振作起來,以樂觀的態度去面對新的生活,迎接新的挑戰。這樣,孩子就不會在第一次失戀痛苦中停滯不前,甚至自暴自棄,而是從初戀與失戀的經歷中學習到成長的知識,心理調適的技巧,從而走向健康的成年。

  由此看來,今天,做少男少女的父母真是不容易。尤其是當你的孩子進入高中,其智慧與情感都複雜化之後,你發覺自己很難讀懂孩子的言行舉止了。須知,如今這一代高中生的父母,多半是在「文革」那個封閉而不正常的年代度過自己青春期的,當時根本不可能接受什麼青春期心理健康或性健康教育,加之那時環境簡單,信息量很少,父母一代可謂「單純」,也可謂「傻」。而今天,時代完全變了,孩子們不可能去重複父母那一代的青春期經歷。因此,父母如何「與時俱進」地去理解和幫助孩子安全而健康地度過青春期,就成了一道必須經過學習才能解答的難題。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