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淺談安徽省長江堤防白蟻防治

「千丈之堤,以螻蟻之穴潰」乃公元前234年韓非子《喻老篇》中的表述;唐代詩人元稹《長慶集》中有詩日「時術功雖細,年深禍亦成,功穿漏江海,朁食困蛟鯨」。可見白蟻為害江河堤壩的嚴重性由來已久,古今共識,汛期因蟻害出現堤壩漏水塌陷,潰決事故,屢見不鮮。白蟻防治是消除堤壩隱患,確保工程安全度汛的有效措施。

  安徽省地處長江下游,由於地理位置上的原因,氣候、土壤和植被等方面都很適宜,為多種白蟻的廣泛生存和繁衍提供了良好的生態環境。自1985年安徽省沿江兩岸防治工作全面開展以來,各單位在每年白蟻活動春(3~6月)、秋(9~11月)兩個盛期,都及時組織人員進行普查、複查和防治。據不完全統計,1985年至今沿江兩岸長江干堤先後發現蟻害約884處(以10米堤長為1處統計),挖出白蟻581巢,捉到蟻王533只,蟻後536只,鑒定蟻種為2科3屬13種。

  黑翅土白蟻屬白蟻科土白蟻屬,在我國有廣泛分佈,是我省長江堤防的主要害種之一。本文即以黑翅土白蟻為例介紹我省堤防白蟻危害及防治情況。

  1 堤防白蟻產生的原因

  堤防白蟻的產生,主要有四個方面的原因:

  1.1堤基內原有蟻患

  原有堤防加高培厚時,堤壩基礎已有蟻害未經處理或處理不徹底被埋下來。由此產生的堤防白蟻為害早且嚴重,是防治工作中必須重視的重要隱患部位。

  1.2附近白蟻蔓延進來

  堤防附近山坡上往往滋生白蟻,它們為了生存和發展,到處尋找食料和水源,堤防的土壤溫濕度以及護坡植被適宜白蟻生活。因此,山坡地附近的蟻巢,向堤壩體伸延繁衍取食活動的蟻道和菌圃造成為害。

  1.3分群分飛進來

  在每年的分飛季節,由於堤壩周圍夜間燈火明亮,容易將附近山坡和田野中的有翅成蟲引到堤壩上來,在堤防內創建新群體,營巢繁殖。這是堤防蟻害來源主要途徑。

  1.4管理不善招來的白蟻

  比如,在堤壩上曬柴草、堆放木材等,過後又不及時清理;個別地方在堤防邊建造墳墓、蓋豬舍等;有的單位在堤腳附近種植白蟻喜食樹木,這些極易人為地招致白蟻危害。

  2白蟻對堤防的危害

  2.1白蟻為害的地表特徵

  白蟻的工蟻、兵蟻視覺退化而畏光,體壁又薄嫩易散失蒸發體內水份,加上白蟻本身的禦敵能力很弱,白蟻在外出地面活動時,一定要由工蟻先行修築泥被或泥線,將取食對像覆蓋起來,在其中進行取食活動。因此,堤防上如有白蟻危害,就可發現單一或連片被泥土包裹的枯枝落葉或樹木莖桿,如果濕度適宜,挑開包裹的泥土,即可發現大量的白蟻。

  分飛孔是堤防白蟻成熟群體產生有翅成蟲,從堤防內爬到地表層時出飛所經過的孔道,黑翅土白蟻的分飛孔凸出地面,在5——6月間很容易在有蟻害的堤防背水坡找到。有分群孔出現,就說明土壩內有成熟的白蟻巢群。分群孔距主巢很近,並與主巢位置的分佈有定的規律性,利用分群孔可以很方便地對蟻患進行有效處理。

  2.2 白蟻對堤防的危害本質

  白蟻對堤防的本質性威脅是在堤防內挖掘的四通八達的蟻道和主巢腔及眾多的菌圃腔。蟻巢一般修築在背水坡距壩面2米以下,常水位浸潤線以上。一般從有翅成蟲分飛配對到成熟群體,歷經8——10年,主巢腔積可達0.15m3,再加上菌圃和蟻道,一個群體可掏空土壤約1M3的腔積。1987年4月,當塗縣焦圩在江堤2+800處,突然發現直徑70cm,深1.5米的跌窩,隨後挖出了長1.5m,寬1m,深2m的全省罕見大型蟻巢,捕蟻王、蟻後各一隻。白蟻除在背水坡取食植被外,還可通過地下蟻道,穿過堤防到迎水坡取食枯枝落葉和浪渣,而當汛期水位上升時,水流便有可能進入隱藏在土壩內的蟻道和巢腔內,造成散浸、管漏、跌窩和滑坡等險情。目前,全省堤防都進行了加固工程技術措施,但在工程實施前未把原堤防內已存在的白蟻隱患進行徹底清除,就把相當厚的土層覆蓋上去,將原堤防內的白蟻隱患埋藏得更深了。白蟻巢穴越深,對堤防的安全威脅就越大,水位一旦提高,常會發生因蟻患導致的險情。

  3 堤防白蟻防治實踐

  3.1 防治方法

  我省長江堤防各堤管單位在白蟻防治方面有鮮明的特點,主要是通過各種方式,向沿堤群眾廣泛宣傳白蟻的危害和生活習性及簡單的防治方法,提高群眾的蟻患意識,以求形成「有蟻即報、有蟻即標、有蟻即防」的群防群治體系。另外,自1985年安徽省長江堤防進行首次白蟻普查以來,各地堤管單位都成立了專業滅蟻隊伍,白蟻防治人員在滅治白蟻方面總結出許多經驗,歸納起來主要有找、挖、殺三個環節。

  3.1.1 找

  每年春(3~6月)、秋(9~11月)季節是白蟻活動頻繁時期,河道管理部門都組織人員進行白蟻普查,從「泥被」、「泥線」和「分群孔」等白蟻的地表特徵,發現蟻路,挖土追巢,消滅白蟻。尋找白蟻活動的地表特徵時,要因時、因地制宜。一般是天旱時查濕處,雨時查干處;久旱不雨時查堤壩中、下坡,陰雨連綿時,查堤壩上坡。

  如果在堤壩表面不易找到明顯的白蟻活動的特徵,可採用下列辦法尋找:

  (1)挖引誘坑。在堤壩坡挖淺坑,一般深20~30cm,長寬各20~30cm.坑內置放甘蔗渣、枯樹枝等白蟻喜吃的食料,然後用草皮或雜草覆蓋,保持陰濕。經過一個星期左右時間,輕輕揭開檢查,如發現有白蟻活動即可尋找蟻路。

  (2)設引誘樁。在堤壩上縱橫每隔5~10m打入一根小木樁,樁長40cm,直徑5~7cm,入土20cm.過些天後,可仔細檢查木樁有無白蟻蛀蝕的痕跡。

  (3)鏟表土找蟻路。在壩坡上每隔一定距離剷去10~20cm深的表土層,用水淋濕,如附近有白蟻活動,則過一個晚上白蟻就會在鏟土的新土表面上修築泥線,這樣可以跟蹤泥線開挖蟻路。

  3.1.2挖

  根據白蟻在地表活動的特徵,可挖土抽槽尋找蟻路,跟蹤蟻路,追挖主巢。

  在追挖過程中,應注意判斷主巢的正確位置。一般是蟻路粗大(凡道底寬3~6cm),其兩旁有許多蟻路匯合而來,且向深處傾斜,就是主蟻巢的方向。一般來說,構成主巢有以下三個條件:有較多的新鮮蟻巢;有較多工、兵幼蟻;有泥盒。取巢時,應特別注意擒殺蟻王和蟻後。一般蟻王、蟻後多在泥骨中間王室的泥骨盒裡,或在靠近骨架的大菌圃中心的泥骨盒裡,或在靠近泥骨架的小菌圃下的空腔內。

  追挖主巢應在水位較低時進行,盡量避免在雨季和汛期開挖。挖出主巢,擒出蟻王、蟻後,應施藥毒殺殘餘白蟻和灌漿堵洞,並立即分層回填夯實,確保堤壩的完整與安全。但因挖巢法勞動強度大,追挖主巢時易迷向,汛期雨季不易進行等原因,我們對此並不提倡。

  3.1.3殺

  (1)灌漿毒殺。把藥物加入泥漿,借壓力灌入堤壩內,既可毒殺白蟻,又能堵塞蟻巢、蟻路。灌漿的藥劑可選用五氯酚鈉或敵百蟲,水土重量比為1:2,藥劑在水中的含量為0.1%~O.2%,在進行藥物灌漿時應防止污染水源,注意保護環境。灌漿毒殺也可結合日常的錐探灌漿一道進行。

  (2)熏蒸劑毒殺。目前常用的熏蒸劑有磷化鋁、磷化鈣等。利用磷化鋁片劑,與空氣接觸吸潮後釋放出磷化氫毒氣殺死白蟻。放藥位置應選擇在蟻巢下方,滅蟻效果較好。施放磷化鋁或磷化鈣時要注意安全。

  (3)土坑誘殺。根據白蟻在地表活動的情況,在白蟻出沒較多的堤壩坡附近設置土坑,利用藥物將誘集的白蟻滅殺。對誘集的白蟻可直接用五氯酚鈉(1.5%濃度)等藥物毒殺;也可用亞砒酸86%、滑石粉10%、紅鐵氧4%配製藥劑,間接毒殺,即通過中毒的白蟻回到蟻巢後利用互相舐舔傳染中毒而滅殺白蟻。

  3.2 防治效果檢驗

  白蟻的藥物防治一般在施藥一個月後或第二年同期,蟻害地表特徵明顯減少,說明滅治已有效果。但停藥二、三年後由於幼齡群體的繁衍擴大,泥被泥線等地表特徵又會明顯增加。因此,防治土壩白蟻必須堅持連續幾年施藥,才能真正達到控制蟻害的目的。鹿角菌又名炭棒菌,是白蟻衰亡蟻巢中長出的一種真菌,一般正常巢位深度的巢穴均可在死亡後長出,據此可以檢驗防治的效果。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