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國際禮拜堂概括

國際禮拜堂,衡山路(貝當路)53號。建於1925年。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
     
    國際禮拜堂是基督教教堂,由禮拜堂和三層高的副樓兩部分組成,成L形連成一體。哥特復興式風格。陡峭的兩坡屋頂採用近似於英國懸錘式屋架的人字形木屋架。入口花窗、祭壇台口和後牆采光窗以及側廊柱間均採用尖券開口。外牆以清水紅磚砌築,側窗均為尖弧券雙聯窗。屋頂鋪石板瓦。
      
    該堂於1925年3月8日落成,由在滬美國僑民及其他外國僑民集資建造,初名協和禮拜堂,為當時上海最大的基督教堂,堂內可容700人。教堂建成後,因為參加禮拜者均為外籍教徒,且來自不同教派,所以不久後改名「國際禮拜堂」。該教堂散居海外的堂友很多。來教堂舉行婚禮的也極多,在海外有較大影響。1936年,顧子伍出任該教堂牧師,是為該堂第一任中國牧師。
     
    該堂自1980年復堂以來,40多個國家地區與港、澳、台的上萬名基督教徒及美國前總統卡特全家來此參加禮拜或訪問。英國坎特伯雷大主教倫西博士、著名和平戰士、南非的圖圖大主教、美國著名布道家葛培理博士等,都曾應邀在此講道。該堂也為在滬外僑舉行英語禮拜和其他宗教儀式。
     
    這裡的聖工有主日崇拜、聖餐禮拜、音樂崇拜、洗禮、堅振禮、查經班、讀經班、禱告會、喪禮(即追思禮拜)、家訪。此外、聖侍、財務、總務等各項都有一定的制度與規定。
     
    該堂有專職與兼職的牧師6人、傳道員2人。88年6月,上海基督教教務委員會在沐恩堂舉行祝聖孫彥理、沈以藩二人為主教的典禮。
返回列表